好一支精干的游击队
- John Gu
- Sep 28
- 7 min read
一记星光人在华府抗战胜利80周年音乐会上的点点滴滴
星光艺术团宣传组供稿

2025年8月23日星期六下午,大华府各界联合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音乐会》在哥伦比亚特区大学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应组委会邀请,我们星光艺术团派出了12人的男声合唱队,在这个音乐盛会上演唱了著名的抗战歌曲《游击队之歌》。
当舞台灯光亮起,身穿白色衬衫,黑色长裤,胸前系着蓝色丝巾的歌手们已经在舞台上精神饱满地站成了一道弧线。随着前奏的出现,观众们立即被特技演员王星火清亮欢快的口哨声吸引住了。那宛如尖兵的口哨声,引出了游击队员们坚定而自豪的主旋律,“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仇敌......”。当唱到“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时候,歌手们的声音变得亲切动听,表现了战士们对祖国母亲的深厚感情。在第一段结束时,大家用整齐铿锵的声音唱道,”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表现出了游击队员保卫祖国的坚定决心。
歌曲在第二段开始时出现了轮唱,用声音描绘出无数支游击队“在密密的树林里”和“高高的山岗上” 坚持抗战的生动画面。接下来,合唱队用三个声部唱出“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表现了游击队员对强敌的蔑视和嘲笑。
在歌曲的第三段,合唱队的演唱具有了更强的表现力,出现了两次明显起伏。合唱队先是用弱声唱法传神地表达了游击队员在夜幕下青纱帐里的战斗生活,接着又用三个声部放声讴歌战士们笑纳敌人送枪送炮的乐观主义情感;然后轻声并深情地唱出对祖国土地的无比热爱,再用豪迈的声音表达了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钢铁意志。
整个歌曲以混声合唱副歌的形式,把游击队员们英勇抗日,誓夺最终胜利的英雄气概推向了最高潮。在 “如果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的高亢歌声中,歌手们用不同的战斗姿态,塑造出了游击队员们的英雄群像,台下立即爆发出观众们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

音乐会结束时,我们在剧场大堂里遇到了这次星光男声小合唱节目的艺术指导,彭瑜指挥。他非常激动地说,“你们的演唱非常成功,祝贺你们!” 他的话虽然不多,但脸上的开心笑容,能让人感受到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对每个参加演唱人员的充分肯定与鞭策。
音乐会的总导演谭颖。发来了这样一段感人的文字:“作为这场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晚会的导演之一,我要特别感谢彭瑜老师不辞辛劳,一遍遍仔仔细细指导出来的星光合唱团的男声小合唱组合。他们用充满力量的歌声演绎了《游击队之歌》,将那份坚定与昂扬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他们并非专业歌唱家,但从整齐的声部配合到情感的真挚流露,都展现出非凡的水准与深厚的投入。他们唱的不仅是一首歌,更是唱出了中华儿女在烽火年代坚韧不屈的精神。这种用心和热情,让观众感受到血脉中的民族力量,赢得了满场的掌声和喝彩,也为整台晚会增添了一段激昂而难忘的篇章。”
音乐会导演组张丽慧老师感言:“这次晚会,星光艺术团的《游击队之歌》是个亮点。这首曲目大家都很熟悉。怎么样能够表现出新意,导演组很期待。从5月中旬接下任务,到7月1号收到第一次排练的录音,我就知道可以放心了。 口哨声的点缀,有强有弱的声音处理,恰到好处的动作,白衬衫配上蓝色围脖的提神服装,一出场一开口就抓住了观众的心,把大家带到了抗战年代的情境中去。谢谢星光的12位男士们。”
黄河艺术团孙殿涛团长也做了精辟的点评。他说,“一首歌能够被传唱了88年,着实不易。《游击队之歌》大家不仅耳熟能详,而且是家喻户晓,大街上随便找个人都能来几句,因此,重新翻唱难度可想而知,希望来点创新更是难上加难。但8月23日晚,一首由星光艺术团演绎的《游击队之歌》确实让我以及许多观众听出了不同的味道和感觉。首先,是他们极强的层次感,12位歌手分别演唱不同的声部,其精准的把握和良好的律动,展现出密林深处,青纱帐里,游击队员流动的身影,与歌曲的意境很搭。据艺术指导彭老师介绍,这首歌整体排练仅仅进行了三次,可见团员们良好的功底和彭老师画龙点睛的功力;其次,也是我最最欣赏的,就是优美动人的口哨声,其悠扬的旋律和美妙的音色,时隐时现。时高时低,既是对歌曲内容的渲染和诠释,更表现了主创者对歌曲独到的理解,以及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令人忍不住为他们竖起大拇指,绝,妙!”
我们的“游击队长”毕明方在三个月的排练中多次说过,“我们一定要把这首歌唱出彩,要在音乐会上‘一鸣惊人’!” 观众的热烈掌声与专业人士的点评说明,星光人在音乐会上的演唱是成功的,“ 一鸣惊人”的期盼实现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男声小合唱《游击队之歌》的演出成功,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和大家坚韧的努力。首先,星光艺术团的领导高度重视这次音乐会,经过反复研究后做出了用男声小合唱形式演唱《游击队之歌》的决定。彭瑜指挥和声部长毕明方、张克等骨干仔细比较了这支歌曲的多种合唱曲谱,最后制定了重复三次外加一段副歌,每段歌唱方式与风格不同的方案,为采用多种合唱声乐艺术演唱这首历史名歌,唱出新意,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增强我们演唱这首歌的独特风格,有着高超口哨技术的星火是合唱队演唱中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星火说,“有幸参加这个节目,能用口哨为队友带动歌声的能量,为合唱增加色彩,令我感到十分高兴和自豪!在彭瑜老师和龚蕊老师的指导下,排练期间大家相互配合,演出时超常发挥,达到了最佳水平,受到了观众的高度评价。这是个优秀的团队!”
为排练与演唱制作高质量的伴唱音频是个极其重要和艰巨的任务。男高音江有刚默默地挑起了这个担子。他利用多音道覆盖技术对原伴奏进行了分装重组,经过反复的修改,尝试了多个版本,终于做出了可以表达“游击队员”在抗战中的豪迈、坚毅、明快又神秘和坚定胜利情怀的伴奏带。他在合唱队排练过程中几次根据彭指挥的安排调整音频,为演出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毕明方和张克这两位声部长就像游击队的队长和政委,精心带领合唱队进行排练。他们坚持要求大家唱好音准,唱准节奏。他们按照彭指挥、谭导演和龚蕊表演艺术指导的要求,不断提醒大家严格控制速度和音量,该连贯的地方要唱得流畅舒展,该铿锵的时候就唱得饱满坚定,该弱唱时一定要轻而不断、柔中有刚。他们不但认真组织每次声部与合唱队的排练,还布置和检查作业,目的是不让一个人掉队。
合唱队里的每个队员也都为这次演唱,做出了自己的积极努力,体现了团队的凝聚力。男低音李书民跟着部长张克参加了主旋律的演唱,遇到了个别高音难度很大的挑战。通过三个多月的排练,他的演唱技能得到了提高。他说,“在唱“没有枪,没有炮”的“炮” 时,我一开始感到唱不到高音部的效果,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尝试用假声加哼鸣/混声的技巧克服了自己一直唱男低的短肋,最后唱的基本到位。”
探亲回国的沈鹏在上海期间非常忙碌,但是他每天坚持听范唱录音。他从上海提交的录音作业,顺利通过了声部长的严格审听。他说,参加这次演出的排练,自己在音准、节奏和韵律变化的掌握上都有很大收获。的确,参加这次演出和排练,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绝好的锻炼提高机会,大家也都十分珍惜这样一个宝贵机会。
鲁化中和周宇明在外出旅行期间也没有间断练习低音声部的演唱。他们回到家后很快都跟上了大部队的排练进程,在舞台上做出了不凡表现。顾伟江认真参加排练,还详细记录下指挥和其他老师的讲课重点,并把笔记分享给其他合唱队员,给大家提供了很大帮助。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夏丹赋、Kenny 和林立璋等队员克服困难,参加了每一次集体排练。他们反复推敲节奏的变化和韵律的起伏,学会了控制自己的音量和音色质量,使声音更好地融入合唱。
为了让演出成功,合唱队决定在演出前一天增加一次排练。李书民主动提出把他家作为这次排练的场地,彭指挥也特地在下班后穿过车流,赶来和大家进行了最后的排练。王建新多次带病坚持排练,从未请假。有两次因身体不适,他只能借助椅子站立,却依旧坚持到排练结束。演出当天,他提前到场,与主办方沟通站位与麦克风细节。平时他还常带些零食给没来得及吃饭就赶来排练的队友补充体力。大家相互关心的团队精神使每个人都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星光艺术团表演艺术指导龚蕊,为这次演唱积极协调排练时间和安排排练地点,精心设计演出服装,为游击队员们打造了扎戴蓝色三角围巾的舞台形象,颇受观众青睐。

作为文章的结尾,我们愿与读者分享Kenny的精彩感言:这个男声小合唱的圆满成功,不仅是一场舞台的胜利,更是一段凝聚与磨砺的旅程。每一个音符背后,都承载着团领导的担当与远见,指挥的专注与匠心和悉心指导,以及十二位歌友无数次的坚持与付出。当那嘹亮整齐、层次丰盈的和声在舞台上回荡时,不仅点燃了观众的热情,更让我们在心底涌起一种澎湃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共鸣,是团队精神与艺术追求交织而成的永恒的和声。
Comments